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学院简介

语言文化学院始建于2003年,原名为外国语学院。 2017 年,学院更名为语言文化学院。2022年,学校成立首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二级学院——新媒体学院,与语言文化学院合署办公。

学院现有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韩国语)、汉语国际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网络与新媒体等8个专业和1个公共外语教研部,涵盖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在校生1997人,教职工121人,其中,专职教师87人,外聘23人,教辅人员11人,折合教师98.5人。教授15.5人,占比15.73%;副教授25.5人,占比25.89%;讲师32.5人,占比32.99%;助教25人,占比25.38%。博士13.5人,占比13.70%;硕士64.5人,占比65.48%。55岁以上14 人,占 14.21 %;(10+4)46-55岁 11人,占 11.16 %;(9+2)36-45岁 48人,占 48.73 %;(46+2)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25.5 人,占 25.89 %(22+3.5)。

学院拥有教育部行指委委员(新闻出版),教育部师范认证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省、市突出贡献专家,省优秀共产党员,省级劳动模范等高级人才。同时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宣部“四个一批”“全国技术能手”等领军人才为客座教授,为学院的教育教学发展助力。

学院注重产教融合,积极引进行业骨干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近年来,学院签署实践教学基地近百家。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育人,共同打造学术水平高、专业技术强,集专业化、年轻化、实战化为一体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学院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增设人工智能课程,通过“坊赛训岗”“三层四翼”“三段一体”“三位一体”“四创并举”等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多元协同、双向赋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聚力打造“参茸文化国际传播交叉学科”“百年东北文艺历史研究基地”“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语言应用研究所”“AI网络直播平台”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省学科+省基地+研究所+直播平台”的学科专业布局。

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院依托“多语种+国际教育+国际传播”的优势,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育人实践”,推进学院“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批育人示范“一师一优”课,形成了一批高质量课程思政育人成果。学院师生获三等奖;获全国美育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学院师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中共计获奖211+项。代表性成果有“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媒体运营项目)省级一等奖、国家优胜奖,“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吉林省本科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中获特等奖,全国美育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2023年学生考研人数18人,考研率5.79%。学院近三年平均就业率93%以上。

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近30名留学生来院交流和学习。先后与英国桑德兰大学、马来西亚斯特雅大学、马来西亚卓越私立大学、泰国格乐大学、韩国建国大学、韩国釜山外国语大学、韩国南首尔大学、韩国湖西大学、韩国明知大学、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等合作,开展了长短期留学、4+1或4+2本硕连读等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下一步,学院将构建“多语种+国际中文教育+全科式基础教育+参茸国际传播”的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打造“大思政”特色课堂,以文化之实提升教学内涵,以文化之行丰富育人实践,以文化之美浸润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