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22级小学教育七班的王稚越,这个暑假我很荣幸参加了“返家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五天社区实践,让我对“共同体”有了刺破表象的理解。
起初以为社区是地理概念的聚合,直到看见网格员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住户需求——独居老人的用药提醒、上班族对快递柜的增设建议、商户对门前车位的协调诉求,才惊觉社区是无数个体需求交织成的生命体。
我们做的不过是传递诉求、协调资源,却在居民一句“有人管真好”里,触碰到基层治理最柔软的肌理:所谓社区,从来不是砖石堆砌的围墙,而是每个个体被看见、被回应时,心底生出的归属感。


这五天教会我的,是微小联结里藏着的巨大能量:当独居老人的药盒被细心标注,当上班族期待的快递柜落了地,当商户门前的车位不再拥堵——这些具体的“被看见”,让每个“我”都生出被重视的暖意。于是,有人主动帮邻居代收快递,有人提醒商户规整门前杂物,有人在社区群里分享便民信息……个体的回应像涟漪般扩散,无数个“我”便在这样的互动里,慢慢凝结成会彼此惦念、互相支撑的“我们”。这种从个体到群体的温度传递,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藏在每一次举手之劳、每一句真诚问候里的实在联结,正是社会肌理里最坚韧、也最有温度的纤维。以青春之笔
文稿 | 王稚越
图片 | 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学院
美编 | 姜思琪
校对 | 黄秀蓉
初审 | 周文翰
复审 | 张贺亮
终审 | 唐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