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新闻 -> 正文

【优秀人物】讲台有温度,教育有光芒——记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学院孙永强教授的逐光育人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4

在长春科技学院的晨光里,有位身影总比上课铃先到教室。他的教案本边缘磨出了毛边,字里行间却跳动着鲜活的灵感;他的课堂像块磁石,总能把学生的目光牢牢吸住。这就是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授孙永强——一个把讲台当舞台,用真心换真心的教育“老顽童”,一个在教育路上走了三十多年,依然眼里有光、心中有火的追光者。

让课堂活起来:从“闷葫芦”到“欢乐场”的魔法

“孙老师的课像拆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惊喜!”这是学生们对他的课堂最贴切的形容。可谁能想到,这位“课堂魔术师”也曾遭遇“滑铁卢”。初当老师时,他抱着厚厚的教案照本宣科,下课铃一响,后排传来句小声嘀咕:“还不如看课本呢。”

那句话像根刺扎在心里。当晚,孙永强把自己的教案撕了个粉碎。“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是等着发芽的种子啊!”他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从那天起,他成了“跨界学霸”:白天在课堂试错,晚上泡在书堆里“充电”—— 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翻得卷了角,连《昆虫记》《天文爱好者手册》都成了案头常备。口袋里总装着小本子,听到有趣的段子、看到新颖的新闻,立刻记下来,标上“适合辩论”“可做案例 ”的标签。

十年磨一剑,他的 “三自一导”教学法在课堂上玩出了新花样。20 分钟精讲刚结束,学生们就像上了发条的小马达:“新闻直播间”里,有人模仿央视主播点评校园事;“辩论擂台”上,“小学生该不该带手机”的争论热火朝天;最热闹的是“情景剧场”,几个学生戴着自制头饰,把《尊法守法》演成了普法小品,连后排打瞌睡的同学都坐直了身子。

“孙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能把‘爱国’讲成我们身边的故事。”学生刘刚记得,讲到“社会责任”时,孙永强带大家去社区捡垃圾,边劳动边聊“环保不是口号”;讨论“诚信”时,他拿出自己年轻时攒钱买自行车的旧票据,“这就是普通人的诚信账本啊”。这样的课堂,知识像春雨,悄无声息就渗进了心里。

把心交给学生:在长春科技学院的“暖心故事集”

2024 年暑假,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孙永强教授带着对大学讲台的憧憬走进了长春科技学院。有人劝他:“都这把年纪了,还从基础教育去高校,歇口气吧。”他却笑:“人生不设限,讲台是我的充电桩,离了学生,我这棵老树就枯了。”

在语言文化学院、新媒体学院,他的空中课堂永远向学生开放着。学生王梦晴备战全省师范生技能大赛时,改教案改到崩溃,深夜十一点发来消息:“孙老师,我想放弃了。”半小时后,王梦晴同学的微信里出现了孙永强老师密密麻麻的修改稿:“你看这处导入,改成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就接地气了?”那天晚上,师徒俩通过空中课堂改到凌晨,王梦晴的获奖证书上,浸透着孙永强老师悉心指导的汗水。

他的 “暖心” 总藏在考研学子的台灯下、毕业设计的草稿旁。他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为咨询考研的学生梳理考研政策、提供考研资料、提出考研建议:“真题要按年份做,近五年的至少刷三遍”“简答题分点答,每点加个具体例子,再回扣回答题的分论点。”“考前两周用真题模拟,严格掐时间”。发现有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他特意整理出“关键词记忆法”,把拗口的理论拆成短句,“你看,把‘建构主义’拆成‘学生建、老师帮、情境要’,是不是好记多了?”学生们说,孙老师的资料里,藏着比考点更珍贵的东西——是把复杂变简单的智慧,更是 “陪你一起赢”的温暖。

指导毕业设计时,他更像个“找茬专家”。潘炎的毕业设计初稿里,一个案例引用不够精准,他翻遍5本参考书,用荧光笔标出出处;张军照的研究框架逻辑松散,他画了多张思维导图,从选题意义到数据分析,连“摘要要包含几个关键词”都在电话中耐心叮嘱。深夜的微信对话框里,他的语音总带着沙哑:“参考文献再核对一遍,格式错了会吃亏”“教学过程要符合逻辑,我给你标了修改方向”。

那些被他改得密密麻麻的毕业设计草稿,被学生们当作 “锦囊妙计”。有学生在微信里写道:“孙老师的批注,比毕业设计本身更让我明白什么是严谨。” 而他总说:“你们的每一份努力,都值得被认真对待。”

让教育长出翅膀:从讲台到科研的“双向奔赴”

“光会教书不算本事,能把经验变成种子,让更多人发芽才厉害。”孙永强的书桌上,教案和论文总是摞在一起,教学中的火花,常常变成科研的火种。

三十年来,他像蜜蜂采蜜一样积累:主编、参编、独立撰写的 23 部书籍里,多数案例来自课堂实录;60 多篇文章中,《行为目标陈述视角下课堂学习目标设计技术的优化与实践探索》的灵感,源于发现学生教学设计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这类模糊表述;正在结题的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接地气”,其中多个案例,就来自他在长春科技学院指导的学生实践。

在长春科技学院的课堂上,他发现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真正领会国家新课标、新课改、新评价的精神。于是,他带着学生们认真研究名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的教学实例,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撰写了几百份教学设计,涵盖小学多个学科,可以出版一本《教学设计案例集》。

“搞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写,要到社会课堂上滚一滚。”他带学生做 “小学思政课生活化”研究时,引导学生在超市购物时观察“讨价还价里的诚信”,乘坐公交时记录“让座中的美德”。学生们说:“跟着孙老师做研究,就像在生活里寻宝,有趣又有料。”

结语:教育是场没有终点的热恋

如今,孙永强老师已年近花甲,可站在讲台上,依然像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会跟学生学用表情包,把课件做得像动画;会在课后追着 00 后问:“今天的课够不够潮?”有人问他:“教了一辈子书,不累吗?”他指着窗外:“你看那棵老槐树,年年发新芽,它会觉得累吗?”

在长春科技学院的一年里,孙永强老师一篇论文已被刊物收录待发表,有两项教科研课题将于今年结题,有多名同学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获得各级各类大赛奖项,有多名学生考取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资格证书……而孙永强最珍视的,是微信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话语——“孙老师,下学期还有您的课吗?”“毕业论文我可以选您作导师吗?”“因为您,我想成为像您一样的道德与法治老师”。

这就是孙永强,一个把教育过成热恋的人。在长春科技学院的讲台上,他依然每天带着新的灵感而来,带着学生的笑声而去,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教育最美的模样,就是把心交给课堂,把爱留给学生,把光洒向远方。

文稿 | 孙永强

图片 | 孙永强

美编 | 相煜晗

校对 | 黄秀蓉

初审 | 周文翰

复审 | 张贺亮

终审 | 唐敬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