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A ClockworkOrange)
(1971)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豆瓣评分:8.6
关键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条件反射、厌恶疗法

《发条橙》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未来英国社会的问题少年,因青春期躁动走上歧路,后受到政府的改造,重新融入社会的故事。

主角亚历克斯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他滥施暴力,损害社会规范和他人利益。导演对于主角行为的塑造极富戏剧张力,也借此展现了对生活信念缺失的思考和忧虑。政府矫正小亚历克斯的手段,是通过心理学中的厌恶疗法,用暴力手段来矫正他的暴力行为。治疗采取的近乎“洗脑”的方式,表现出对个性的完全抹杀,对个人自由的彻底干涉,是对西方社会标榜人性却又选择以暴制暴问题的深刻嘲讽。

橙子的英文是orange,在马来语中,orange有“人”的意思。
“发条橙”,实际是指“机械控制下的人”。亚历克斯就是这样一个“发条橙”。即使他曾经是那么恣意妄为,最终也还是在国家机器的操控下,活成了一个平平无奇、按部就班的发条玩具。

影片迫使人们发问:当一个人被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的人权何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
当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人们开始担心“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担心“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者。人在社会体制的框架下到底该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这个疑问似乎永远也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