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文件 -> 正文

长春科技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工作方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09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是学校全面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标准,加强内涵建设和深化综合改革的机遇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及教育部“双万计划”的推进实施,主动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学校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的会议精神,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以及专业布局与发展的“地方性、应用型”导向,围绕吉林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领域,布局以产业为导向的专业体系,满足吉林省产业复合型人才多科性交叉培养的需要。

二、建设思路

按照“对接产业、校企共建,突出重点、以点带群,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注重质量、树立品牌”的专业建设发展理念,实施“扬优、扶新、集群”的专业发展策略,以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建设为龙头,新专业为亮点与新的增长点、专业群为支撑与拓展,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促进专业融合发展,主动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对接民生等紧缺领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专业内涵,凸显办学特色,全面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和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专业动态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和培养目标达成度,培树更多的“一流本科专业”。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主动适应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对高素质人才的多元化需要,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条件建设,增强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控规模、上质量、抓内涵、创特色”的专业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本科专业设置规模稳定在47-50个,组建专业群13-15个,改造升级传统专业10-15个,建设学校主干专业、重点专业20-25个;争取新增国家级本科专业(含一流专业、示范专业等)1-2个、省级本科专业(含一流专业、示范专业等)8-10

(二)分年度拟增设、调减专业数量和专业名单

增撤计划

年度    

拟新增

拟撤销

本科

本科

2021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2022

应急管理、职业卫生工程、智慧建筑与建造、小学教育、城市水系统工程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广告学、测控技术与仪器

2023

智慧农业


2024

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


2021年拟新增拟撤销计划已经完成。

、建设内容措施

(一)加强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形成结构优化的专业体系。

按照“四新建设”要求,主动对接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智能制造、自动控制、医药健康、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吉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行业领域,通过专业增设与撤销,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的结构比例,以及专业门类与经济结构、科技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优化“以工为主,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加强市场调研和专业自身调整,综合人才需求、就业趋势的变化,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培养、就业、招生联动,逐步形成专业调整与发展的常态化工作和管理预警机制。通过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和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等手段,对传统专业进一步完善升级。做到主干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鲜明、长线优势专业稳定、短线专业适应灵活。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

立足服务企业实际,瞄准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加深对新理念、新趋势、新要求的内涵理解,全面系统做好“十四五”期间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使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组织管理体系更加符合新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特别要强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相适应的分类型、分层次、多平台、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和地方产业结构特点高度契合。

(三)加大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加强学生产线实践训练。

按照“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思路,体现不同学科专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进一步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使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优化、配套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产线实践训练,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进校、内外产线实践的基础性训练,促进与岗位实际的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对标专业审核评估要求,高质量高标准完成评建工作。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方针,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入理解审核评估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加强问题导向,制定专业审核评估重点工作和常规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争取一次性顺利通过专业审核评估,使学校办学质量与水平再上新台阶。

(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启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施工作计划,在“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以及“四新建设”对职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将新职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计划,调整完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专业招生、按类培养”“大类招生、交叉培养”和“产教融合、双院培养”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全面建设和完善“1664”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六)聚焦课程改革前沿,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进一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形成与人才培养改革相适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梳理明确课程设置任务、目标以及课程与专业关系和课程间关系,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实验实训大纲,扎实做好课程大纲说明和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报告。按照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以及“四新”教育对职业、岗位提出的新要求,将新职业能力培养的理念和质量标准融入教学过程,构建并形成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的长效机制。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以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合作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强化落实“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使用与管理。

(七)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产出导向的OBE理念、以学为中心、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环节协调运用能力、教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掌握能力。运用研究性、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引入“边练边讲、以练代讲、生讲生评、生问生答、案例点评”等教学组织与教学设计新形式,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探索形成自主式、合作式、讨论式、组群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主体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培养教师及管理队伍的教学信息化素养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应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渗透、贯穿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丰富线上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应用共享,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有效支撑,为实现学分制选修、辅修学士学位、继续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与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融合奠定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变化,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新标准以及学校发展实际,修订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规范和质量标准,建立覆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全过程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机制。

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各部门要深入领会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重要内容,是学校实现“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高校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认真组织学习,加强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领导干部要充分了解学校专业建设方案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引导师生员工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等关系,为方案的进一步实施凝聚共识、营造全校师生关心支持方案和执行落实的浓厚氛围。

(二)政策保障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纳入学校教学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对相关机制的全面系统梳理,以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和改革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岗位管理,构建高效的决策体系、治理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学校专业建设各项工作有序、高质量推进

(三)资金保障

努力拓宽筹资渠道,优化财务支出结构,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支出,予以优先保障。使专业建设、高端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经费支出刚性化。加强办学经费管理,有效利用和盘活资金,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项目全过程审计。

(四)管理保障

学校各级各部门都要立足战略高度,突出质量导向,根据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和自身实际,制订出本部门、本单位的专业建设实施办法,形成系统可执行的计划体系与工作机制。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审核评估,审批新专业设置,及时调整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或者已缺乏市场需求的传统专业。各二级学院建立有行业和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规划、论证、申报等工作,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



长春科技学院

2021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