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果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建设 -> 建设成果 -> 正文

课程建设成果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05

1.整合重组教学内容。根据“四新”背景,结合各专业对基础课程的不同需求,修订教学大纲,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8门专业基础课制定了“侧重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同时,注重系统性、确保完整性、强化逻辑性、关注有效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有助能力培养的课程知识体系。教授委员会集体讨论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及其说明,确保课程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2.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数学课程加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数学建模引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物理和化学课程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验证性、演示性和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探索能力。同时,新增超导、迈克尔逊干涉仪等现代物理实验设备,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课程则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视频欣赏和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不断探索与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AI技术制作知识图谱、思维导图及教学文件,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学情分析、学习跟踪等,提高了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具体成果:

1)线上课程建设。王健老师创建的“高等数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4门线上课程被学习通收录为示范教学包,课程视频深入浅出,融入考研真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目前已有800多所高校十万多学生使用。

2)教学模式改革。王健的“311”教学模式、王雪的“BOPPPSE”教学模式、陆晶的“DSDASD六步教学法”、张秀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方法研究”、谷欣的“应用文写作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均已在省高教学会立项并有部分结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广与应用研究成果。

3.强化教材管理与建设。基础部成立了由教授委员会组成的教材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把控教材质量。在优先选用高质量规划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编写教材。不论是自编的教材,还是选用的教材,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难易适中,贴近学生实际,发挥了有效的辅助育人功能。按照一教材一档案的要求,完善了教材样本库建设。

具体成果:(1)杜秀国教授主编的“大学物理”教材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近年来,有8人次主编教材,13人次参编教材,编写了6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占46.67%

4.加强实验课建设。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实验课程体系不断深化,实验项目逐步更新。实验课注重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进行实验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实验操作,教师通过现场提问进行打分考核,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5.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建立了9门核心课程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全面开放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微课、慕课、教学案例、课程视频等资源,特别是,老师自制考研辅导视频、知识拓展库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资源可获得性。老师通过超星平台AI技术助教,推动课程资源建设

6.优化考核方式。考核方式进一步优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借助超星平台AI技术实现学习过程量化考核,将考勤、课程预习、课堂互动、作业、章节测验等按不同权重纳入平时成绩。终结考试的主观题、应用题、开放性题占比逐渐加大,考核方式更加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