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建设

团学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团建设 / 团学专栏 / 正文

“青春返乡,实践铸魂”——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五十七)

发布日期:2025-09-26 浏览量:

青春返乡

SUMMER TEACHING

医药学院实践返家乡活动

实践筑魂


拎着暑假

踩回故乡的洼

课本放下

听田埂说话

教老人点屏

星子落掌心

青春沾土

才够分量

这个夏天

把实践

写进家乡的书卷



23级中医九班李世超

实践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社区团支部

实践岗位:志愿者



实践感悟

     初闻2025年长春市经开区昆山社区返家乡大学生实践活动时,内心便涌起一股热忱,渴望能为家乡的社区建设添砖加瓦。怀揣着期待与些许紧张,我报名参与,自此开启了一段充实而意义非凡的实践之旅。蝉鸣把七月的长春泡得发涨时,我走进昆山社区。红色的志愿服务站牌子在阳光下亮得有些晃眼,像一枚等待被盖章的青春邮戳,而我,是那个揣着空白实践手册的投递者。

    初来乍到的日子总带着些笨拙的试探。面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繁琐的数据录入工作,起初我有些手忙脚乱,甚至怀疑自己能否胜任。但随着逐渐熟悉流程,我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核对每一个信息,将文件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我的耐心和细心,更让我明白了社区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每一个数据、每一份文件都关系着居民的生活和社区的有序运转。跟着张姐挨家挨户登记独居老人信息,三楼的李奶奶总把我错认成隔壁单元的孙女,塞来的酸梅汤在杯里晃出细碎的凉。

    后来渐渐摸熟了社区的脉络。午后的活动室里,退休教师们的书法课总飘着墨香与茶香的纠缠;傍晚的小广场,广场舞的鼓点刚起,就有孩子踩着滑板车从队伍里穿梭,惊起一串银铃般的笑。我开始在这些琐碎的肌理里,读懂"社区"二字的分量——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而是由无数个"李奶奶""王大爷"的日常拼接成的生活拼图,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烟火人间的温度。

    最难忘是长聚学子,春城暖才——经开区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建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进行了青年夜校:泥塑疗愈,在指尖对话初心。上午900,第二期青年夜校《艺术疗愈》实践课准时开课。授课教师以陶泥塑初心为主题,带领我们在揉、捏、塑、刻中完成从感知表达疗愈的转化。一块块原色陶泥经巧手塑形,化作南湖红船、复兴号高铁、一汽解放卡车等饱含家乡元素的创意作品,并以我爱经开矩阵集中呈现。现场氛围轻松而专注,进一步体悟艺术赋能社会治理、青年融入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之后党史竞赛:以赛促学,在比拼中砥砺信仰1030,党史知识竞赛鸣锣开赛。围绕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展开激烈角逐,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最后是红色观影:光影铸魂,在共鸣中汇聚力量午后13:30,全体人员转场至经开区欧亚万豪万达影城,集中观看红色影片《南京照相馆》。影片以一座照相馆的百年沧桑为切口,生动再现民族苦难与复兴的壮阔历程。两个小时的沉浸观影,让青年学子在光影交错间感悟家国同构、命运与共的深刻内涵。影片尾声,全场齐声高呼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铿锵誓言响彻影厅。

     回望这些日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在便民服务台帮居民打印社保单时,纸张划过指尖的沙沙声;只有在整理档案时,发现十年前的社区照片里,那棵如今已亭亭如盖的玉兰树,当时还只是根细弱的树苗。

    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有时会因为居民的不理解而感到沮丧,有时会因为工作的压力而想要放弃。但每当看到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都在默默坚持,看到自己的努力给社区带来的积极变化,我又重新充满了动力。最后一天我望着社区门口的围墙,忽然懂得: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止于远方的星辰大海,也在于俯身时,能看见脚边的泥土里,正有新的种子在悄悄发芽。这段在昆山社区的实践经历,是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走出了书本知识的局限,真正了解到社会基层的运作和居民的需求;它锻炼了我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我懂得了奉献的快乐和责任的重量。

    这个夏天,像一枚被阳光晒透的书签,夹在我人生的书页里,每次翻开,都有草木的清香与人间的暖,轻轻漫出来。

初审丨王琳倩

复审丨陈树森 

终审丨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