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长春科技学院鹿茸科学与产品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长科鹿茸所”)成功举办参茸现代化研究学术研讨会。长春科技学院副校长、吉林省东鳌鹿业集团董事长王艳梅出席会议,长科鹿茸所所长李春义教授主持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多位国内参茸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自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向萌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刘娟副研究员、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李琛教授、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副院长韩忠明教授、孙印石教授等应邀作学术报告。
向萌教授的报告《增强干细胞修复损伤组织的策略》系统介绍了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在自主构建人、猴和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基础上,利用41种动物模型,结合多种临床常用给药方式,首次证实iPSC移植后是否形成畸胎瘤与组织微环境密切相关,明确了iPSCs在移植宿主体内形成良性畸胎瘤和发挥治疗作用的条件。研究发现整合素β1介导iPSCs及其分化的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可定向归巢并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为优化干细胞移植方案,提高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和疗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刘娟副研究员、李琛教授在《基于人参干细胞探索人参品质形成机制的研究》报告中,从植物干细胞角度揭示了人参优质性状形成的生物学本质。研究发现,“枣核艼”是人参皂苷通过CLE45-WOX11干细胞反馈环调节人参不定根再生的过程;“长脖芦”是茎尖干细胞SAM区通过PIN1生长素运输促进人参根茎纵向生长的过程;“须灵”是须根中富集的干细胞小肽RGF1导致其失重的过程。研究还通过体外驯化培养获得2种不同再生及皂苷合成能力的人参愈伤,为人参药材可替代研究提供基础。


韩忠明教授作了《人参主根形态建成的分子生态机制研究》报告,围绕人参和林下山参的生境差异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环境对人参主根膨大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年限的影响,筛选得到PgbHLH130和PgARF18等关键转录因子,初步明确了“生境-转录调控-生理代谢-表型”的人参主根及根茎形态建成的分子生态调控网络,为揭示人参根系的环境可塑性提供科学依据。

孙印石教授在《从废弃物到功能成分——人参膳食纤维的活性挖掘与价值重塑》报告中提出创新观点。研究发现被视作废弃物的人参残渣中含有的膳食纤维具备优异的理化特性与加工适宜性,在降糖、降脂、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表现突出,同时对性功能障碍改善、肝损伤调理等均具有良好作用,为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延伸人参产业链提供了新方向。

研讨会后半程,长科鹿茸所的学科带头人巴恒星、胡鹏飞、郭倩倩分别作学术报告。
巴恒星研究员在《驱动鹿茸发生的颅神经嵴来源细胞群及其激活信号》报告中指出,鹿角作为唯一能够在出生后实现快速、完整再生的哺乳动物附器,其发生依赖于位于鹿角发生骨膜的颅神经嵴细胞衍生间充质干细胞群。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显示,AP组织的CNCC衍生标志基因呈低甲基化状态,有助于维持细胞多能性。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跨物种比较,研究团队鉴定出一类RXFP2阳性间充质干细胞,为鹿茸再生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见解。

胡鹏飞研究员在《多效生长因子是软骨再生的关键调控因子:基于鹿茸高效修复软骨缺损研究的证据》报告中,阐述了发现多效生长因子PTN可能是修复效果存在差异的关键决定因子。PTN的免疫组化分析表明其在鹿茸前成软骨区表达丰富,且高于其他两个区。采用PTN重组蛋白处理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可显著促进其成软骨分化,对PTN处理的间充质细胞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发现了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了qPCR和WB验证。此外PTN还对大鼠软骨细胞增殖有一定促进作用,促进了软骨细胞的细胞周期进展。

郭倩倩副研究员《鹿茸干细胞促进哺乳动物大创面快速再生性愈合的机制与应用研究》的报告,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鹿茸再生起始阶段的角柄伤口再生性愈合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由AnSCs诱导获得的。并且,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背部全皮层缺损伤口,证实AnSCs促进再生愈合的这种作用不是物种特异的,而是具有普遍性。为探讨相关分子机制,通过体外实验检测了AnSCs的促伤口愈合作用,结果显示,AnSCs通过旁分泌显著促进了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抑制其向肌成纤维细胞分化,增加TGF-β3/TGF-β1比值,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等,由此推测AnSCs可能通过诱导成纤维细胞向胎儿成纤维细胞的转化,从而促进创面再生性愈合。总之,以上研究提示我们AnSCs对诱导皮肤伤口再生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治疗价值。

报告后大家展开了热烈的研讨,本次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参茸现代化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展示了我国在参茸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对推动参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初审:李春义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