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发展论坛

职教发展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教发展论坛 -> 正文

【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十一期——坚持办学定位 坚定发展信心 聚焦质量提升 塑造特色品牌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18

作 者 简 介

金亮,护理专业教师,主管护师。

2009年任职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血液科,担任临床带教组长。2012年获得吉林省专科护士资格。2019年任教长春东方职业学院,担任内外教研室主任。现就职于长春科技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护理专业教师。

主要讲授:《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基础护理操作》等课程。

本人获奖情况:

2021年在长春市中职学校护理技能操作大赛中,指导学生荣获一等奖,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2022年参加吉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专业二组一等奖。曾担任2022年吉林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医疗临床辅助服务员项目裁判。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浅谈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进行德育的热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没有变,也不能变。思政课程依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我们必须以更高要求建设思政课程,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策略进行了探索。

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具体到专业教学中,则需要深度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

一、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应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科技和价值观是联系在一起的。大数据、人工智能均涉及伦理价值问题。我们知道,是一切成功的基础,所有的挑战最终都指向这个共同要素。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师。这就是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备,但是还必须以德为先,永远居于第一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承担。但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直接作用,更无法替代其他各类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为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还需要全部课程同时发力、同向发力方能达成。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具体到专业教学中,则需要深度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与技能传授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渗透、价值引领和品德塑造。发挥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我们既要提高思政教学的责任意识,更要努力提升各自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实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策略

1、提高重视程度

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的思政教育观念,坚定地向教育改革之路迈进。在抓好科学文化课的教育质量的同时,也不应落下思政工作的思想引导效果,放弃对其思想政治的培养。虽然目前国家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仍将高职学生的品德和操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片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要求,因为技术和经验可以通过日后长久的工作获得,而个人的品德却难以在工作中获得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具体可以从设备、教师、学生三方面入手进行处理。

其一,设备的完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设备如数字多媒体的完善,来提高课堂的硬件设施水平,为之后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其二,教师团队的培养。高职院校应着重招聘、选拔、培养一批教学素质过硬的思政教师队伍,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实践创新教学理念,打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显著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三,学生态度的转变。高职院校可以把思政成绩和学生的毕业要求相挂钩,让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内容质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达到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的传道授业效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思政教育和其他专业学科间的关联性,甚至可以直接把思政教育引入到学生专业课的课程学习中去,以实现思政教育的广泛化和常态化。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更能让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形成对思政学习的兴趣,从而将自身的思想和道德水准不断提高。

2、整合教学内容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满足高职学生需要以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动力机制。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不能只是抽象的知识、思想和理论,而应“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评性相统一”,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

从内容导向来看,一是以实用性为导向,以教材体系为基本遵循,针对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理论水平相对较弱的特点,在具体设计思政课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懂会用即可,不要面面俱到,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二是以职业性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重点关注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核心素养内容。从实现形式来看,一是在现有思政课中增加相应专题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法治素养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二是根据职业教育需求,增设“劳动教育”“职业素养培育”等选修课程,“通过劳动精神、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守规矩、进诚信、爱劳动、善团结、具匠心、思进取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之间的和谐统一。

3、融合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从事职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理念、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在特定的行业中能够完成类化的迁移与整合,从而使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产业和社会的需求。这些能力包括但不限于语言表达、团队协作、人际关系管理、专业技术能力等。在多种能力的培养目标下,应当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则是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也是应有之义"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课外、校外等多种活动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例如,在课堂之外可以普遍开展主题讨论、案例实践、知识竞赛、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活动,实现职业素养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培育岗位所需的多种能力和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采取研究性教学的方式,选取相应的经典案例,发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用分组汇报的形式来分享成果。在多元的方式之下,不仅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够激励学生自主研究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百年树人,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思政教育在育德和教学生成人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社会、学校和教师各方应积极的共同努力、协同奋进,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才能更好更快地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教学效果,高规格完成三全育人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