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
(La pianiste)
(2001)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豆瓣评分:7.5
关键词:心理操控、变态行为

年过四十的钢琴教授艾丽卡看上去是个中规中矩,清心寡欲,气质高贵。
但下班后,她会去色情录像厅,会偷窥情侣,会躲在浴室里用刀片自残。
她借由种种变态行为来渲泻长久压抑的欲望。
学生华特的追求,使她开始沉迷于性欲。她爱上了华特,对他的控制欲也越来越强,越来越病态。但年轻的华特视爱情为游戏,转眼就忘了她。她全盘皆输,彻底崩溃。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说,少年时期父爱的缺失是人成年后产生精神分裂的原因。艾丽卡的父亲死于精神病院,这使她在人格上缺失父爱,而且扭曲、误解了父爱。同时,专横的母亲对她的控制也使她无比痛苦。诸多因素造成了她人性的残缺,人性的残缺又造成了她性格的病态。艾丽卡对爱情的扭曲和异化是根深蒂固的。一方面,她渴望爱情,渴望有一个男性走进她的生活,弥补她的人生缺憾;
另一方面,她拒绝爱情,厌恶男性,总保持高昂的头颅,对男人嗤之以鼻。她需要的男性是她臆想的“完美者”,是她在潜意识里对父爱渴望的转移。无疑,华特是她心理上的“父亲”的替身。这种“爱情”是被异化了的畸形情欲,其过程必然是以暴力的施虐开始,又以暴力的毁灭结束。 影片的最后,原本打算杀死华特的艾丽卡看着华特的笑容,放弃了这个念头。她看着他远去的背影,选择将餐刀插入自己的身体。这并非殉情寻死,而仅仅是想给此时的痛苦切开一个明晰的出口,让肉体的疼痛暂时覆盖精神的绝望。故事讲述的变态的行为,是人在缺失爱、被控制下压抑的样子。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在正常情况下该有的模样:
及时调整自己,不要陷入精神的困境;也不要妄图做救世主,去拯救别人,做好自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