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家国情怀的最有力举措,长春科技学院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德智美体劳”五育并举实践育人理念,深入打造“五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式实践育人体系,不断提升育人能力。

机制健全,深化融合。加大理论宣讲,组织校内外专家、思政课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对学生开展系统培训,抓机制优化,出台《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设的实施方案》,将实践育人体系建设作为重点,明确实践育人的工作任务和各单位职责分工,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学院)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运行机制。成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春科技学院关于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意见》,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校企合作管理两个机制,构建 “四平台、四能力、四机制、四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能力本位、立体化、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采取岗位履责、共建共训、课程嵌入、冠名定制、双向介入等形式,组织各分院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模式。例如网络工程专业实施了“校企共建培养方案、企业课程嵌入、职业资格认证、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实训”五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视觉艺术学院以“组群式”教学模式为基本架构,在“图像识读”的基础上,强化“美术表现”训练。在“创意实践”过程中,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从感知与生成出发,在美术教育中实现“离身认知”向“具身认知”的转化。医药学院的“双师育人”的“师承制”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5+1.5”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2+2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社会认可。

志愿实践,奉献担当。坚持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专题、专业与兴趣相结合的原则,设置理论宣讲与国情聚焦、红色教育与主题寻访、志愿服务与公益帮扶、社会调查与专题研究、学科认知与专业实习五大类型项目,将公益劳动、预备役制教育作为必修实践环节,假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志愿者服务等纳入素质拓展学分。结合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的人才培养要求,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贯穿育人过程各个阶段,与课堂教育、专业学习、就业创业形成有机联系。以绿环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大力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将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常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继承与发扬青年志愿者精神。近年来,学校以“实践育人、奉献社会”为目标,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承担中国长春第十四届国际电影节、2021第十三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不负韶华六十载,生态文明谱新篇”建区60周年庆祝活动等志愿服务工作,谱写动人的篇章。组建绿环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大国工匠寻访队,走进东北工业集团,重走总书记考察之路。精心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课堂,积极引导广大学子用好用活家乡红色文化资源,采取聆听、参观、走访等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集聚信仰力量。搭建校内社会实践平台,统一招募、培训、分配、管理,共向院办、图书馆、教务处等处室输送实践人员。在志愿服务中厚植和涵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奉献担当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团委被团省委、团市委评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商学院“聚焦三农,建设美好未来”服务团被评为“吉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外国语学院“蒲公英”支教团,坚持多年到江西婺源、陕西延安、内蒙古赤峰等较为偏僻的乡村开展支教实践,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

创新创业,平台赋能。增加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实践,增加个性发展选修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体现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应用型人才必备能力的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30%以上;经、管、文、艺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占总学分的25%以上。以“课程教学平台、项目竞赛平台、实践孵化平台”三个平台为载体, 将“理论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引导、竞赛驱动、实践体验、园区孵化”六个环节与专业培养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构建“六位一体”层级、递进、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即理论教学、模拟实训、项目引导、竞赛驱动、实践体验和园区孵化。通过平台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节点培养取得预期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依托“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和系列学科赛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将实践育人落在比赛上,融入项目里,促进育人能力提升。

强劳树德,润心铸魂。将劳动育人融入思政工作、教学活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着力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大力推进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举融通,以劳而立,树德增智,出新创新。通过整理清洁服务、校园绿化美化、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渗透劳动教育实践,拓展劳动路径,引导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功能,既注重学生生活技能的掌握,又着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和以劳创新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正式将“劳动实践课程”纳入学生培养体系,组织开展劳动实践周课程。全面推进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把第二课堂作为社会实践主阵地的,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重要依据。打造第二课堂活动品牌,构建标准化、体系化、课程化的学生实践锻炼第二课堂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