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教师应该集“知、仁、勇”于一身,既能指导学生如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更要引导学生感悟树立核心价值观,做到传播知识与育人“无缝对接”。下面,我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建设,从“触点”“融点”“亮点”入手,对如何在知识传授中实现课程育人。

一、找准“触点”,课程建设注入“灵魂”结合食品微生物学专业特征,梳理其所要承担的价值教育任务和内容,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明确课程价值引领点。围绕食品微生物学专业知识,寻找与思政元素的“触点”。比如,在讲授“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时,讲述微生物的奠基人—巴斯德,“细菌学奠基人”科赫、“衣原体之父”汤非凡生动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在微生物发展过程中坚持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使命感。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知识和力量;结合鲁迅小说《药》,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学生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讲述“融点”,课堂教学增加“活力”
精心设计专业课教学和活动,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做到育人润物无声。比如,在讲授微生物性中毒时,以黄曲霉污染造成的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例,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生活中你发现某些不法商贩非法收购霉变粮食,你会怎么做?通过讨论,老师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诚信原则。在讲授病毒相关内容时,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历史上与“新冠”病毒肺炎类似、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的传染病有哪些吗?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分析免疫、隔离、抗生素、干扰素等不同防治病毒手段的发展历史及原理。挖掘抗疫中的育人元素,阐述讲解奉献精神,让学生树立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理想。还向学生强调,掌握高超的本领也是必要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在讲授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科学隔离是目前进行“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最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查阅资料,讨论病原细菌和病毒的传播方式及隔离措施的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灭菌和消毒的常用方法。以疫情防控过程中的正面和反面事例,让学生知晓公民责任、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禽流感、猪流感等因发生基因突变改变寄主范围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出现基因突变的主要原因:环境的影响、耐药性的产生等。让学生有环境被破坏的危机感,呼吁大家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在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严格规范实验基本技能操作,强化无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无菌观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和大国工匠精神。
三、追寻“亮点”,引导学生“精神成人”
形神兼备方能以文化人。通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90.6%的学生认为思政内容非常有助于本专业知识的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及就业前景有了新的认识,由开课前的消极迷茫转变为积极向上;形成良好了的师生关系,学生遇到各种思想上的困惑时与教师交流的意愿更强;学生考研深造的积极性均显著提升。专家听课后认为本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中探索应用中展示了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了有效的德育渗透。2019年10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获批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批 “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东风化雨,春泥护花。课程思政鲜活而又灵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是育人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全心投入课程思政研究,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回归教育本真路径,培育德智美体劳五育并举的人才,绘制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