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三全育人 > 正文

科研育人 | 科研引领,智慧育人

发布日期:2021-11-01 浏览次数:

 陈海燕,女, 1980年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硕士,中共党员,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美国加州浸会大学访问学者 ,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理事,吉林市营养与健康学会会员,致力于食品营养与代谢机制研究。在特色道地动植物资源的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自2007年以来,在国际期刊MDPI中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2.762),重要核心2篇,北大核心4篇,主持科研项目6项,参加国际中乌合作交流课题1项,国际合作课题结项1项,吉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4项, 省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
星期四,长春科技学院实验楼开放实验室学生正在小组汇报,教师一一点评,并解读本组的实验综述,实验设计和具体实验方案的执行情况,科学知识更新太快,想要自己的课题有创新性,就必须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而且也要随时观测学生的实验数据,验证课题思路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课题组的所有同学都知道,自2016年访学归来后,这是老师的工作常态。
一、科研立项-项目设计-分组协同-竞赛引领 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模式
自2013年起,教师结合民办学校学生特点,决定采用以赛促改的育人办法,激发学生的参与人数,增强参与热度。于是在实验室中,成立竞赛小组,通过项目打造,进行项目的统筹安排和规划性设计,通过分组方式,明确分工协作,赛前进行分段式辅导,将实验即将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学生交涉与指导,要求学生优选方法,精确操作,带领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生物技能竞赛,连续6年不间断,学生以接力棒的形式,一棒一棒的往下传递,既扎实了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团队成员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二、手把手培养,坚持将理论向创新创业的落地转化
目前实验室承担的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主要围绕长白山桦木中功能因子的提取及保健产品研发,糠麸杂粮系列产品的开发及鹿骨鹿筋胶原蛋白产品的研发这三个方向。初期,学生对于中文期刊怎么搜索,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数据调研统计分析,都是一片空白,老师就买下中国知网的阅读资源,教学生如何下载,如何阅读,一步一步引领。至今团队开始阅读英文文献,研究生开展学术沙龙,和本科生一起解读本领域最新前沿性知识。目前,本科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3篇学术文章,并且还有一篇被SCI收录。
疫情期间,学生说:“老师,咱们实验室的工作停一段时间吧,在家恐怕没法开展呀”基于这种特殊情况,教师与学生开展网络会议,共同商讨对策,怎样能够持续开展实验,成了我们首要攻关的课题,因此,我们重新进行小组整合,将实验项目进行细化调整,有烘焙机器的家庭,首要选择糠麸杂粮系列产品的研发,家里没有电脑的同学借助小组资源进行手机阅览翻译英文文献,这样的工作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公众平台,大家把每周例会的研讨方案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分享,并随时跟踪研讨,使得实验过程不但没有延迟,而且开展的更加紧张有序,开学后,学生很快上手进入实际操作,目前已经能够独立实验设计。正是这种精神,使得学生梯队在第三届吉林省生命科学竞赛中首次获得了一等奖。九月份开学以来,校园采用封闭式管理,营养创新实验室本科生科研团队开启了第一次的创业之路,利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制作出大众接受度高、营养又健康的小零食并在长科校园内进行售卖,来赚取为科研道路奉献的第一桶金。
三、因材施教,润物无声,潜心钻研,耐住寂寞
自2013年以来,营养创新实验室本科生参加国内省内技能竞赛达20余项。其中获得突出成绩的有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生物技能竞赛6项;吉林省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2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2项;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3项;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1项;教师本人也获得了吉林省首届教师说课大赛三等奖,吉林省本科高校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吉林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优秀奖。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和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称号。
然而,对于本科生而言,自发学习能动性并不强,因此“引导式”培养和“传帮带”训练则是激发科研兴趣,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掘个人兴趣爱好的有效方法,对于硕士生的培养,则采取“强化型”培养方式,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学会整理分析实验结果。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深深知道,科研本身是单调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没有持续的耐心和毅力,本身的快乐就无从谈起。因此,要踏下心来做研究,并且要接上“仙气儿”和“地气儿”,仙气儿就是要知道同行大牛在做什么,在同领域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地气就是要把控市场需要什么,市场上需要的,群众需要的,才是我们工作者首要关注和研究的。在生物化学和功能性食品研发领域,教师和团队钻研过“长白山水生栖热菌麦芽糖转葡萄糖基酶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微生物和淀粉酶联合作用生产海藻糖的研究”、玉米淀粉发酵生产赤藓糖醇的研究、长白山林蛙综合利用成果中试及转化、高产荞麦品种引进、改良及产业化、长白山地道药材为原料的功能性调味品的研制等,其实 ,真的沉下心来才发现,我们做的才是一点点,或许我们还没做过什么…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同时,其实本人更是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坚持“以本为本”,践行科研育人。本人在长春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平台上,带领学生开展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国际视野为己任,积极投入教学中。并在每周的营养创新实验室的例会中开启英语沙龙环节,让学生沉浸式的投入英文的学习环境中。
教书育人和教师本职。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本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就像教师与学生,本就可以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这些年来,在工作中,学生给予了我很多,每一个竞赛,每一本证书 ,都是我们相互见证彼此努力的结晶。生活上,实验室只是大学课堂的一角,研究生本科生是一家人,学校是我们的大平台,没有校,没有家,没有组织,就没有个人。因此,我常常告诉学生,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做事,其实都是在做人。感恩之心是首要的。对于学术研究,则要从细节上下功夫,容不得半点马虎。因此,走过教学的十几个春秋后,对学生则是感激,感激他们鞭策我一直坚守,矢志不移。也特别感谢长科给予的支持,生化学家邹承鲁说过:“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一个好的科研工作者,一定是如春风一般,轻拂而不留痕迹;春雨一般润物而不求功名。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超过我百倍千倍,能够回馈社会,回报国家,则是教师最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