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船精神 牢记初心使命”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
今天是《党史故事大接龙》
特别栏目第21期
上一期由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党员代表
讲述了
吉林红色故事
同样,今天由教学教辅党支部代表
给大家讲述发生在吉林的红色故事
精彩故事大家一起认真学习吧~
故事讲述者:刘娟
刘娟,女,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国家人社部认证的创业培训(SYB)创业讲师、国际劳工组织认证的KAB讲师、全国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水平(中级),现任创新创业学院创业服务中心主任。主讲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时事政治》等。曾获“吉林省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吉林省“互联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先后多次获得省就业指导课程大赛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苏剑飞化装巧取军需物资
苏剑飞曾是东北军中的一名排长,九一八事变后,他不满所在的吉林省防军第二十七旅投靠日伪政权,将队伍拉出来参加了抗日义勇军“吉林人民抗日自卫军”。1933年9月,所部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南满第一游击大队,苏剑飞担任大队长,他在指挥作战中总是善于开动脑筋,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因此打过很多以少胜多的漂亮仗。
1933年9月后,苏剑飞经常率队活动在那尔轰一带。那尔轰方圆百余里,苏剑飞在这里协助地方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先后在那尔轰建立起农民会、救国会、儿童团等组织,为创建那尔轰抗日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春,随着部队规模的不断扩大,战斗也越来越频繁了,随之而来的是弹药消耗较大、武器弹药重需补充的问题。同时,眼看着天气渐渐暖和,可战士们身上还穿着厚厚的棉衣,需要更换夏装。要想获得必要的军需物资,只能想办法取之于敌。而敌人好像估计到游击队的困难,为了防止游击队来抢夺物资,他们把各种军需品全部集中到有炮楼、有城墙、有重兵把守的据点里。为了不让敌人的封锁阴谋得逞,苏剑飞冥思苦想,琢磨出一条良策。
一天,驻扎在辉南县楼街的伪军营长接到手下的报告,军管区的“慰问团”提前到了楼街地界,队伍正向城门方向开来,领队的好像是个挺大的官。伪营长闻讯,立马集合了部队拉到城门口准备迎接。平时戒备森严的城门被打开,伪军营长穿戴整齐,站在持枪列队的伪军前,不时地伸长脖子朝大路上张望,一边张望还一边嘴里嘀咕着:“军管区的老爷们以前总是晚到,今天怎么太阳从西边出来,还早到了这么久呢?”伪营长还没想出个眉目来,只见远处一队人马飞奔而来。为首者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威风凛凛,戴着金晃晃的肩章,着实像个将官。
伪营长心里盘算着,巴结上级的机会又来了,三步并作两步急忙跑上前去迎接,不成想,一个标准的军礼刚敬完,得到的却是一记重重的耳光:“你他妈的吃了豹子胆啦!这样大开城门搞什么名堂,是不是要把游击队放进来?”这一巴掌把伪营长打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顾不得委屈,他定了定神,向着来人走进一步。
“司……”未等伪营长开口,那个“将官”大声问道:“你手下这些人可靠吗?有没有游击队的密探?”
“报告司令,我的兄弟们都可靠的很,我向您保证,绝对没有游击队的人。”伪营长忙不迭地答道。
“你敢担保?”那“将官”口气威严、不容置疑的说,“我要挨个审查,叫他们统统把枪放下来!”
不容伪营长申辩、枪已被“将官”的随从卸下来,伪营长手下的士兵也被包围起来,城门上也架起了机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伪营长脑子里一团浆糊、理不出个头绪。
其实,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苏剑飞和他的游击队员。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游击队从敌伪电话中窃听到,有个慰问团要到楼街视察军务并且劳军,苏剑飞得到情报,眼睛一亮,立刻高兴地说:“有办法了?接着他向全营作了一番别开生面的战斗动员:“同志们!我要率领大家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就是去楼街“慰问”,那里替我们保管夏装已经很久了,我们把它取回来!”战士们听了这话,一下子欢腾起来,为打好这一仗,心里早就憋足了劲。苏剑飞又强调说:“敌人的慰问团早饭后出发,我们要比他们早一个小时到。拿下伪军的枪、搬运物资,必须要在半小时以内完成。对这次任务的要求就一个字——快!”于是,一个乔装改扮的“慰问团”出现在楼街。
苏剑飞率领战士们解除了伪军的武装,打开仓库,把粮食、棉花、布匹以及枪支弹药迅速装到事先准备好的大车上,快马加鞭,扬长而去,伪营长看着抗联战士的背影不知所措。
苏剑飞他们前脚走后,敌人的“慰问团”后脚就到了。日军和汉奸们看见空空如也的仓库,气得目瞪口呆。
故事讲述者:谷欣
谷欣,女,中共党员,助教,现任基础教研部综合教研室教师。主要讲授《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论文写作》等课程,参与校级以上课题2项,主编及副主编教材1部,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
民族英雄陈翰章的抗战瞬间
陈翰章,满族,1913年6月13日出生,家境贫寒,天资聪颖,无论是读私塾,上小学,还是念中学,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30年12月,他以全校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在毕业典礼上,他登台演讲。他说:“我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假如我的理想因帝国主义侵略而打破的话,我将毫不可惜。为了祖国,我一定投笔从戎,用我手中的枪和我的鲜血以至生命,赶走强盗,消灭敌人!”
1932年9月13日早晨,誓死抗日的陈翰章,到中国国民救国军前方司令部司令吴义成处投军。吴义成非常器重这个青年才俊,让他在司令部文书处工作,不久便提拔他当了司令部的秘书。才子干文秘,搞宣传,属于量才录用。但是,陈翰章的才能、强壮和意志力,注定他要成为战将。1932年10月,救国军攻打宁安县城,陈翰章担任战地鼓动队长。战斗打响了,敌人烧毁江桥,突击队长中弹牺牲,群龙无首,进攻受挫。陈翰章见状,高喊:“弟兄们不要乱,我来代理队长,大家听我指挥!”在他的指挥下,顺利地炸毁了敌人的军火库。在血与火、生与死的关健时刻,陈翰章完成由才子到军事指挥员的第一次铁血“转身”。
陈翰章的才气和英勇表现也得到救国军中周保中、王润成等中共党员的注意。周保中指示王润成对他进行特别培养。不久,由王润成介绍,陈翰章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陈翰章由一名朴素的爱国青年、民族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完成他的第二次铁血“转身”。
1939年7月,任东北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在他的指挥下,二军五师与抗联五军紧密配合,一直战斗在宁安镜泊湖、敦化、延边一带,令日伪军闻风丧胆,称他是“最为显著”的“有力之匪”,悬赏5000伪币捉拿他;中国老百姓则编出歌谣:日本鬼子遭了殃,出门遇见陈翰章。
才子“转身”成将军,打起仗来不但勇猛,而且足智多谋。1937年底,为夺取棉衣和其他补给,陈翰章决定智取敦化沙河沿。按照计划,副师长侯国忠带领一部分抗联战士在沙河沿城外占据出山口,袭击日军巡逻队,城内敌人火速增援。晚6点多,陈翰章率一队“日军”士兵来到沙河沿村门口,干掉伪军岗哨,冲进村里,攻入日军兵营。村外敌人闻知,方知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慌忙回兵村里,哪知陈翰章早已给他们设下的伏击圈。此战共歼灭日伪军150多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过冬物资。
1939年8月,陈翰章配合第一路军副总司令、总政治部主任魏拯民制定攻城打援战术,打响了东北抗联历史上著名的大沙河连环战。23日早晨,陈翰章率100多名战士打进大沙河镇,攻下伪警察署的炮楼,全歼守敌,占领大沙河。为阻击安图县城的增援之敌,陈翰章急命副指挥侯国忠率十三团部分指战员前往大沙河以南的杨木条子设伏。侯国忠沉着指挥,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至看到大沙河方面烟火冲天,表明陈翰章已运走所有战利品,烧毁伪警察署时,侯国忠才下令撤退。23日深夜,明月沟增援的敌宫本部队在通阳屯遭十三团机枪班女班长许成淑孤身阻击后,逃进松江镇。魏拯民判断,敌人必然返回明月沟。于是,魏拯民率部队在谢家店附近设伏。24日下午,敌宫本“讨伐队”果然从松江镇返回。魏拯民一声令下,步枪、机枪、迫击炮一齐开火,敌人除一辆汽车逃跑外,其余7辆全部被击毁,此战共歼敌百余人。大沙河之战历时2天,共歼敌250多人,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30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1939年11月9日,陈翰章率部与日伪军在敦化小青顶子发生激战,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3时,敌强我弱,伤亡增加,再纠缠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陈翰章一边思考对策,一边四下瞭望。突然,他发现山角下芦苇塘的一角被炮火烧着。他灵机一动,头脑中马上形成一个“火烧芦苇塘”的计策。当时,天正刮着西北风,他命令战士去西北角去放火,火借风力,风助火威,不多时,整个芦苇塘变成了火海。躲在里面的鬼子被烧得焦头烂额,乱了阵脚。陈翰章乘机率部冲下山来,成功突围。1940年3月,在敦化大山嘴子附近,日本“讨伐队”紧追不放。黎明时分,猎人出身的战士何忠孝举突然闻到一种气味,判断前面有野猪群,建议部队绕开走。翰章用运镜一看,果然是100 多头的的猪群。陈翰章又往回望一望,200多日伪军正往这边开过来。一个奇妙的作战方案瞬间在陈翰章的头脑中形成了。他拍了一下何忠孝的肩膀,用手指了一下前面的野猪,又往后指了一下后面的日伪军。何忠孝马上会意。他理伏在一道小山岗上,瞄准头猪开了一抢,又回头打伤日军军官。日军军官把指挥刀一挥,日伪军拼命往前冲来。这边,受伤的猪群“嗷”的一声,朝枪响的地方咆哮奔去。在山岗上,日伪军和野猪群撞个对头。200多日伪军被100多头野猪牙挑蹄踏,折损大半,抱头鼠窜……
残酷的东北抗日战争环境铸就了陈翰章的钢铁意志,使他能够面对一切、处理一切艰难险阻包括自己的疼痛。
1940年4月,日伪军围攻牛心顶子密营,陈翰章腿部负伤,突围后,转移到二龙山密营。由于没有药,甚至连盐也没有,伤口迅速恶化。军医束手无策。可陈翰章毫不在意,他让军医拿来一个白布条,让军医用木棍把白布条捅进伤口里,把腐烂的肉拉出来。军医不忍下手,陈翰章就自己动手,来回拉着布条,把烂肉和脓血全部清理出来。看着陈翰章脸上豆粒大的汗珠,军医的眼睛湿润了。陈翰章却若无其事地说:“你以后多照顾其他伤员吧,我这点伤不算什么。”令人想不到的事,这种“残忍”的方法还真管用,伤口奇迹般地好了。
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和叛徒的出卖,1940年12月8日,陈翰章壮烈牺牲,年仅27岁,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誓死抗日的诺言。
故事讲述者:严尚滨
严尚滨,男,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现任军事体育部办公室主任,主讲太极拳、花样跳绳、游泳等课程。2014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成果奖优秀奖,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2篇,1篇CPCI,副主编教材一部,实用专利1项,主持省级课题3项,参与省、校级课题10项。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最美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冯仲云到南满传达“一·二六指示信”
1930年,清华大学毕业的冯仲云来到哈尔滨商船学校任教,开始了在哈尔滨的地下党生活。1933年5月,冯仲云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名义到南满地区的海龙、磐石传达党中央“一·二六指示信”精神,指导南满各地的抗日游击斗争。这次南满之行,充满了危险。
当时,满洲省委与海龙县委、磐石县委已经失去联系几个月了,不知道以前的地下交通渠道还是否可靠,而且日伪军正在对南满游击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冯仲云戴着一副高度的近视镜,又有着浓重的江苏口音,很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为此,他提前为自己设计了吉林市失业小学教员的身份,有人问起籍贯时,就说老家是山东的,离江苏比较近。
冯仲云乘火车到了吉林市,找到了吉林特别支部书记李维民。李维民介绍说:“磐石好久没有来人了,我们这里只有他们来人才能联络上。你就先在我们这里留些日子,帮助我们做些工作,等磐石来人联系上了你再去,过了几天,磐石还是没有来人。吉林特支派共青团吉林特支书记金景陪同冯仲云,准备乘火车前往山区联系抗日部队。在冯仲云应约来到车站时,却不见金景的身影。冯仲云意识到可能出事了,急忙来到李维民家,就在此时,一名地下党同志跑来说:“不好了,金书记昨晚去撒传单,被日本宪兵队抓去了,在严刑拷打下可能叛变了,现在日本宪兵队正在第一中学抓人呢……”
危急关头,冯仲云马上作出布置:李维民的家人到亲戚家躲起来,其他人把出现叛徒的情况告诉所有能联系到的同志。就在大家分头离开后不久,敌人就包围了李家的住宅。
冯仲云本人绕过吉林火车站,步行到了吉林站以南的下一个火车站——黑牛圈,在此登上了南去的火车,逃过了敌人的搜捕,奔向海龙寻找党组织。经过许多波折,冯仲云终于找到了海龙县委负责人,向他们传达了中央指示信精神。紧接着,他又一个人踏上了前往磐石游击区的路。到烟筒山站下车后,冯仲云身上的钱只剩下1角5分,而发往小城子车站的火车票价是2角5分。无奈之下,冯仲云只能选择步行,走80里山路赶往小城子。就在翻山越岭的时候,突然倾盆大雨袭来,冯仲云被浇的浑身湿透,他突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大院,就急忙跑过去,既为避雨,也为了问问路。可是一进门洞他就愣住了,原来这院里驻扎着伪军的骑兵,一个士兵正在门洞里整理马鞍子。眼见离开已经来不及了,冯仲云随口说道:“雨下的太大了,我进来躲一躲雨。”那个士兵看了他一眼,没吱声就进屋去了。
冯仲云一看不好,转身奔出门洞,沿着长满青草的泥泞车道飞跑起来。这时,身后成群的敌人骑马追来,冯仲云在一个拐弯处突然转向河滩地,钻进柳树丛里。他把身体躺入水下,露出头部紧贴着树丛。敌人在附近搜索了一会儿,没有发现他,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虎口脱险后,冯仲云又绕过了几个驻有伪军的村子,终于和磐石县委以及杨靖宇领导的南满游击队接上了关系,并传达了中央的指示,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踏上归途的冯仲云感到一身轻松,突然,从路边草丛里蹦出两个伪军,他们把冯仲云抓到连部的一间草房里。一进门,伪军连长上来就是一记耳光,把冯仲云的眼镜打落地上,接着抢了他的10元钱路费、大褂和帽子,把他押送到伪军营部。
到了营部,冯仲云被吊在房梁上一顿抽打。冯仲云大声喊着冤枉,称自己只是个普通的路人。过了一会儿,一个伪军把绑他的绳子解开,让他坐在炕上吃饭。一丝不安向冯仲云心头袭来,大概这就是所谓“断头饭”了吧。转念一想,不管它,吃饱了再说,就是找机会逃跑,也得吃了饭有力气才行呀。
可出乎意料的是,饭后伪军营长命令士兵把绳子松开,并把抢夺的物品都还给了他。在与伪军营长的交谈中,冯仲云感觉到,对方还有一些中国人的良心,虽然猜出了自己的身份,却不准备把自己交给日本人。冯仲云委婉地向伪军营长讲了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日本侵略者必败、抗日救国必胜的道理。
谈话结束后,伪军营长给冯仲云指出了安全到达车站的路。就这样,冯仲云历经艰险,终于坐上了北返哈尔滨的列车,踏上了新的征程。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
今天的《党史故事大接龙》特别栏目
就到这里
下一期
@实践基地党支部
同样也会讲述有趣的党史故事
让我们下期见!